管理会计视角下公司治理的四大方法
公司治理永恒的话题就是内部控制。内部控制是由企业管理人员在经营管理实践中创造,并经审计人员理论总结,而逐步完善的自我监督和自行调整体系。近年来,大量的财务造假爆发,使得企业的内部控制问题越来越被学术界和实务界所关注。企业内部控制失灵的因素有很多,公司治理的缺陷就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管理会计为管理而生,与公司治理有着特殊的关系,因此,从管理会计的角度研究和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完善控制环境
公司董事会是内部控制系统的核心,更是公司治理的核心,它负有履行监控、引导企业内部控制的责任。一个独立、专业、有效的董事会对内部控制而言是至关重要的。要完善董事会功能及其运作机制,在董事会下设由各类专业人员组成的提名委员会,比如审计监督委员会、风险管控监督委员会、薪酬与考核委员会等专业的委员会,健全董事会议事规则,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保证董事会专业、高效、务实。
设置独立董事制度的初衷是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但从当前的实践效果来看,情况并不乐观。因此,需要从根本上改变独立董事“不独立、不专业、不严肃”的现状,真正让独立董事在完善公司治理以及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强化控制活动
企业内部控制的基础工作是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它是以确保企业会计核算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以及科学性为目的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方法和程序。要想获得健全的内部会计控制,就要聘用合格的会计人员,加强内部培训,不断提高其业务水平,切实保证会计工作的质量;要建立健全的内部财务会计制度,使各项会计工作有章可循;要加强内部稽核,从事前和事后两方面对会计事项进行复核,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合法和完整。
笔者建议,应根据企业的经营活动性质和以及经营活动的重要性来合理设定授权审批的层次及责任,同时还要建立授权管理控制体系,实现重大经营活动决策和执行程序制度化、规范化。
全面预算管理是管理会计的重要职能,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企业经营效果和资源效率的重要保障。通过全面预算管理,可以将企业关于资源配置、重大投融资、结构调整、技术改造等决策,贯彻到日常经营活动中去,实现对企业经营活动的适时调控。全面预算管理也是规范公司治理的一项重要制度保证,这就对预算的编制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预算管理要科学,评价要公允、合理。
加强财务监督与内部审计
管理会计为管理而生。内部管理中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又是紧密相联的,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内部审计,内部审计同时也能监督内部控制其他环节。企业可以通过内部审计的检查、评价,达到健全内部控制的目的。
实践证明,内部审计不能仅定位于“监督者”的角色,而是应该通过对内部控制的审查和评价,进而掌握企业整体运营活动,由传统的事后审计转型为事前控制,最大限度地规避经营风险,为实现企业目标保驾护航。
公司董事会下设立内部审计委员会,能有效弥补董事会的功能缺陷,内部审计委员会也是内部审计理想的组织机构。在“内部人控制”现象尚未消除的情况下,建立审计委员会制度,可以帮助董事履行其在财务报告方面的责任,增强社会外界公众对企业财务信息的信心。
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企业的会计信息是内部控制的前提。只有公司治理机制健全、内部控制机制行之有效,才能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完整和合法;会计信息真实、完整和合法是公司治理的基本条件,也是实施会计控制的基本保证。无论是股东亦或是其他利益相关者,会计信息都是实现其对经营者有效控制的工具。
信息披露制度的完善,可以在最大程度上解决代理人与委托人之间信息不对称的状况,能推动公司治理与会计控制的良性互动,实现公司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协调与制衡,使管理层能及时作出科学决策,高效经营。
版权声明:
* 凡会计教练注明 “原创” 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站合法拥有版权的作品,未经本网站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如需转载请在文中显著位置标注“原文来源:会计教练”。
* 本网站的部分作品由网络用户和读者投稿,我们不确定投稿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我们将按照规定及时更正与删除。【投诉通道】